加快突破高端裝備制造,挺起江蘇制造“脊梁”
2014-07-10 16:31:31??????點擊:
高端裝備制造業是基礎性、戰略性產業,是大國重器,是國民經濟的脊梁,其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其他產業的競爭力。目前,江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銷售收入已超萬億元,總體水平位居全國前列。但仍面臨部分行業結構性產能過剩、美歐等國“再工業化”沖擊、高端機床依賴進口等挑戰。新華社智庫江蘇中心建議,江蘇應立足本省制造業基礎,瞄準全球生產體系的高端環節,加快突破高端裝備制造產業,推動工業大省轉型為工業強省。
我國在全球高端裝備制造市場話語權不斷提升
國家《高端裝備制造業“十二五”發展規劃》將航空裝備、衛星及應用、軌道交通裝備、海洋工程裝備、智能制造裝備列為五大發展重點。
世界航空裝備市場以發達國家為主導,我國的影響力在不斷提升。
《2013年通用航空統計手冊及產業展望》顯示,2013年全球飛機出貨量增長4.3%,達到2256架,出貨總額增長24%,達到234億美元,在歷史上僅次于2008年248億美元的峰值。目前,全球通用航空產業主要集中在美、歐、加、澳等發達國家和地區。
當前,受旺盛的國內需求帶動,我國航空產業發展勢頭良好。2013年,波音CEO麥克納尼表示,“波音未來的競爭對手可能從中國涌現”。
民航局的資料顯示,截至2013年6月底,我國共有178家通用航空企業,比2012年底新增32家;現有通用機場399個,在冊通用航空器1610架,2013年上半年通用航空企業共飛行119557小時(不含訓練飛行)。預計未來10年,我國通用航空將拉動1萬億元的市場需求,到2020年,我國通用航空器保有量將達到1萬架。
在全球衛星及應用市場,多元競爭格局日漸凸顯,我國衛星產業將進入高速增長期。
衛星產業鏈涉及衛星發射、衛星制造、衛星服務、地面設備制造4個環節。統計顯示,2012年全球衛星發射市場規模為65億美元,面臨中、俄、日、印的崛起,美國的絕對優勢開始喪失;全球衛星制造市場規模為146億美元,前五名分別是美國(32%),中國(23%)、歐洲(22%)、俄羅斯(16%)、日本(2%);全球衛星服務市場規模為1135億美元,消費類服務(衛星電視、衛星音頻、衛星廣播)占比達82%;全球地面設備制造市場規模達到548億美元。
未來幾年,我國衛星產業將進入高速增長期。預計到2020年,我國將建成北斗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,屆時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用戶規模將領先全球,產業年產值將超過4000億元,導航定位終端社會總持有量超過10億臺,北斗系統應用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將達80%,國際市場占有率將達20%。
在軌道交通裝備方面,全球市場需求轉旺,我國城市軌道和高鐵建設提速,產業增長空間較大。
近年來,全球軌道交通裝備需求轉旺,市場空間快速擴大。其中,全球排名前五位的軌道交通巨頭占據了超50%的市場份額。根據2013年公布的財報,中國北車2012年以146.96億美元的銷售收入位居第一,繼2011年后蟬聯全球軌道交通裝備銷售之冠;中國南車以143.82億美元的銷售收入緊隨其后;分列第三至第五名的企業為加拿大龐巴迪(81.4億美元)、德國西門子(77.29億美元)、法國阿爾斯通(70.28億美元)。
目前,我國城市軌道和高鐵建設的提速,為交通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市場機會。截至2013年底,我國共有36座城市獲準修建城市軌道交通線路,總里程達2509.52公里,設置車站1653座。我國高速鐵路新增線路13條(南欽高鐵、欽北高鐵和欽防高鐵計入廣西沿海高鐵;湘桂高鐵分為柳南客運專線和衡柳鐵路兩條),總里程3462.36公里,設車站130座,總投資額達3639.4億元。
海洋工程裝備市場則呈現歐美設計、亞洲制造的總體格局,我國已成為全球海工裝備制造第二大國。
目前,西歐國家(法、英、荷、挪、瑞等)和美國位居世界海洋工程產業鏈最高端,以設計、研發和建造高端海工設備(主要是深水、超深水高技術平臺)見長,具備工程總包能力,壟斷關鍵配套設備。新加坡和韓國在世界海洋工程產業鏈中的主要分工是制造、改裝和修理中高端設備。
2013年我國海工市場穩步增長,承接各類海洋工程訂單金額超過180億美元,約占世界市場份額的29.5%,比2012年提高16個百分點,超過新加坡居世界第二位。然而,與歐美等國相比,我國海洋裝備制造中低端產品比重較高,主要從事鋼結構部件的加工建造,創新能力相對較弱,在對技術要求較高的配套設備、水下設備制造領域基本空白。
在智能制造裝備方面,歐美再工業化加速全球智能制造裝備的發展,我國將成世界第一大工業機器人需求市場。
美、德、日等工業發達國家在數控機床、測控儀表和自動化設備、工業機器人等方面具有多年的技術積累,優勢明顯。后金融危機時代,美、歐等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,實質是以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為主體的新一輪產業革命。
2013年11月,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曾發布報告稱,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工業機器人市場,并預言,中國或在2016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。目前,德國kuka、日本FANUC、瑞士ABB、安川四大機器人企業都已全面進入中國市場,意大利、美國、韓國的機器人及配套企業也在布局中國市場。
江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銷售收入超萬億元
江蘇高端裝備制造業主要涉及航空航天裝備、軌道交通裝備、智能制造裝備、高端專用裝備和關鍵零部件等領域,現有列統企業近3000家,銷售收入過萬億元,整體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。
一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強。高檔全地面起重機、高空作業車等國內市場占有率排位第一;城軌和動車牽引制動系統、車輛和門系統、通信與信號控制系統、售檢票系統、內裝飾等軌道交通裝備,交流電動機、變壓器、電力電纜、光纜等新型電力設備的產量居全國首位;固體廢棄物處理設備在全國的市場占有率為44.4%,數控金屬成形機床產量占全國的41%,儀器儀表總產值占全國的40%,金屬切削工具產量占全國的75%。
二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。近年來,江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建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6家,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49家,分別占全省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總數的38.8%和41.8%,位居全省各新興產業首位。在新型航空材料制造技術、高速軌道交通車輛牽引制動技術、高速大型精密數控機床制造技術、超大型施工機械設計制造技術、智能化網絡化機器人生產線集成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,率先實現研發突破。
三是產業集聚發展效應進一步彰顯。江蘇已形成以徐工集團為龍頭的工程機械產業鏈,以南車浦鎮車輛、戚墅堰機車為龍頭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,以華恒焊接機器人、天乾科技等為龍頭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鏈等。已形成以南京、無錫、蘇州、鎮江為中心的航空裝備產業集聚區,以南京、常州為中心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聚區,以南京、常州、蘇州、揚州為中心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聚區,以徐州、常州、無錫、南京、揚州、蘇州等為中心的專用設備產業集聚區。
然而,江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仍然面臨一些挑戰。一是部分行業結構性產能過剩局面持續。通用型低端裝備供過于求,中高端裝備的研發、制造能力尚未得到有效提高,供給能力不足,大量高端裝備訂單被國外廠商壟斷。以造船為例,江蘇造船企業所建船型多以油輪、散裝船等低附加值船型為主,大型集裝箱船、液化天然氣船及海洋工程裝備等高附加值船舶的建造能力不足。
二是面臨美歐等國“再工業化”的沖擊。目前江蘇高端裝備制造業在技術創新、產品附加值等方面不具有突出優勢,一旦美歐等國制造業回流,很可能導致江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結構失衡。而且,發達國家可能由海外直接投資凈輸出國轉變為凈輸入國,吸引全球優勢資本,相對削弱江蘇對全球制造業資本的吸引力。
三是出口面臨多重挑戰,形勢難言樂觀。我國持續多年的出口高速增長引發日益劇烈的國際貿易摩擦,美歐等國采取了一系列增強出口競爭力的舉措。國內資源、運輸、勞動力價格不斷攀升,導致裝備工業產品成本上升幅度較大。西方國家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對我國技術輸出控制日趨嚴格,裝備制造產品升級受到一定影響。未來,江蘇高端裝備工業面臨營運成本高企與產品價格下跌的雙重壓力。
四是高端機床依賴進口影響綜合競爭力。我國高端機床市場95%以上被國外品牌占據,關鍵技術、核心技術高度依賴國外。目前,江蘇一些機床企業主要借用美國、德國、荷蘭、瑞士等國家的技術開展整合組裝,產業創新性較低,競爭力較弱,這種局面,最終會大幅提高高端裝備制造成本,從根本上限制了江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綜合競爭力的有效提升。
江蘇應立足優勢加快突破高端裝備制造產業
新華社智庫江蘇中心認為,江蘇應立足本省制造業基礎,瞄準全球生產體系的高端環節,加快突破高端裝備制造產業,推動工業大省轉型為工業強省。
一是促業態轉變,實現智能、服務、綠色型發展。
進一步加強信息技術與設計、制造、管理和服務的融合,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業產品創新、流程優化、軟實力建設,推進產品和裝備的數字化,使高端裝備制造真正從“制造”走向“創造”,發展智能制造;逐步分化制造業的研發設計、品牌營銷等環節,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,引導企業向客戶提供集成各種服務形態的整體解決方案,打造解決方案提供商型企業,發展服務型制造;繼續加強新產品、節能高效產品等標準的制定和修訂,研發和推廣以高效電機、節能變壓器為代表的量大面廣的通用節能機電產品,推廣發展以余熱、余壓等能量回收裝置為代表的專用節能裝置,發展綠色制造。
二是加強高、低兩端產能突破,積極應對出口壓力。
在高端技術突破方面,針對關鍵核心技術、基礎技術及工藝技術的薄弱環節,充分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、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,以及行業重點實驗室與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機構的作用。積極借助外力,尋求在美歐等高端裝備制造強國的投資機會,通過雇傭當地高水平科技人員直接參與技術研發,貼近國際前沿,建立江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國際生產體系;在低端產能消化方面,充分利用在國際高端裝備產業梯度中相對級差的優勢,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為目的,轉移在國內已失去或即將失去相應優勢的高端裝備制造業。鼓勵企業積極開拓中東、中亞、拉美、非洲、印度、巴西、俄羅斯等新興市場。
三是培養裝備產業工人,釋放緘默知識價值。
制定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人才戰略,培育一支龐大的成熟產業工人隊伍。要加強產業工人的技能培育和素質提升,推動工人從簡單操作者成長為技術集成者;籌集產業工人培養專項資金,對相關企業的產業人才培訓提供資金補貼;深化職業教育體制改革,完善產業工人培訓機制,提升培訓效果;建立完善的產業工人知識傳承機制,促使緘默知識順利傳承下去;提升產業工人的就業條件和就業環境,提高對新生代產業工人的吸引力;逐步解決外來產業工人的城市落戶、購房安家、醫療保險和子女教育等問題,吸引更多成熟的產業人才在江蘇落地生根。
四是優化特色產業集群品牌,培育骨干龍頭企業。
促進產業集群發展,支持南京、蘇州、鎮江等重點航空產業集聚區建設;支持南京、常州等重點軌道交通產業集聚區建設;支持常州、南京、蘇州、揚州、泰州、南通等重點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聚區建設;支持徐州工程機械、常州新型農用機械、泰州醫用診斷醫療儀器儀表、金湖井口石油機械、建湖采油石油機械、宜興電力電纜等一批特色產業集聚區建設;支持南京齒輪、無錫內燃機配件、常州刀具、泰州車用精鍛齒輪、昆山模具等特色產業集聚區加快發展。
大力培育骨干龍頭企業。在關系本省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綜合競爭能力的項目上,為代表性企業提供政策優惠和資源條件;支持企業對接國際產業鏈,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并購境外知名企業、研發機構和營銷網絡,將江蘇的制造能力優勢和國外品牌結合起來,促使更多江蘇企業進入世界制造第一集團軍;推動大型企業和大中型企業建立企業重點實驗室、技術中心和研發機構,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品技術開發與創新體系,在一些重點領域、重點產業、重點產品以及關鍵工藝上,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。
我國在全球高端裝備制造市場話語權不斷提升
國家《高端裝備制造業“十二五”發展規劃》將航空裝備、衛星及應用、軌道交通裝備、海洋工程裝備、智能制造裝備列為五大發展重點。
世界航空裝備市場以發達國家為主導,我國的影響力在不斷提升。
《2013年通用航空統計手冊及產業展望》顯示,2013年全球飛機出貨量增長4.3%,達到2256架,出貨總額增長24%,達到234億美元,在歷史上僅次于2008年248億美元的峰值。目前,全球通用航空產業主要集中在美、歐、加、澳等發達國家和地區。
當前,受旺盛的國內需求帶動,我國航空產業發展勢頭良好。2013年,波音CEO麥克納尼表示,“波音未來的競爭對手可能從中國涌現”。
民航局的資料顯示,截至2013年6月底,我國共有178家通用航空企業,比2012年底新增32家;現有通用機場399個,在冊通用航空器1610架,2013年上半年通用航空企業共飛行119557小時(不含訓練飛行)。預計未來10年,我國通用航空將拉動1萬億元的市場需求,到2020年,我國通用航空器保有量將達到1萬架。
在全球衛星及應用市場,多元競爭格局日漸凸顯,我國衛星產業將進入高速增長期。
衛星產業鏈涉及衛星發射、衛星制造、衛星服務、地面設備制造4個環節。統計顯示,2012年全球衛星發射市場規模為65億美元,面臨中、俄、日、印的崛起,美國的絕對優勢開始喪失;全球衛星制造市場規模為146億美元,前五名分別是美國(32%),中國(23%)、歐洲(22%)、俄羅斯(16%)、日本(2%);全球衛星服務市場規模為1135億美元,消費類服務(衛星電視、衛星音頻、衛星廣播)占比達82%;全球地面設備制造市場規模達到548億美元。
未來幾年,我國衛星產業將進入高速增長期。預計到2020年,我國將建成北斗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,屆時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用戶規模將領先全球,產業年產值將超過4000億元,導航定位終端社會總持有量超過10億臺,北斗系統應用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將達80%,國際市場占有率將達20%。
在軌道交通裝備方面,全球市場需求轉旺,我國城市軌道和高鐵建設提速,產業增長空間較大。
近年來,全球軌道交通裝備需求轉旺,市場空間快速擴大。其中,全球排名前五位的軌道交通巨頭占據了超50%的市場份額。根據2013年公布的財報,中國北車2012年以146.96億美元的銷售收入位居第一,繼2011年后蟬聯全球軌道交通裝備銷售之冠;中國南車以143.82億美元的銷售收入緊隨其后;分列第三至第五名的企業為加拿大龐巴迪(81.4億美元)、德國西門子(77.29億美元)、法國阿爾斯通(70.28億美元)。
目前,我國城市軌道和高鐵建設的提速,為交通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市場機會。截至2013年底,我國共有36座城市獲準修建城市軌道交通線路,總里程達2509.52公里,設置車站1653座。我國高速鐵路新增線路13條(南欽高鐵、欽北高鐵和欽防高鐵計入廣西沿海高鐵;湘桂高鐵分為柳南客運專線和衡柳鐵路兩條),總里程3462.36公里,設車站130座,總投資額達3639.4億元。
海洋工程裝備市場則呈現歐美設計、亞洲制造的總體格局,我國已成為全球海工裝備制造第二大國。
目前,西歐國家(法、英、荷、挪、瑞等)和美國位居世界海洋工程產業鏈最高端,以設計、研發和建造高端海工設備(主要是深水、超深水高技術平臺)見長,具備工程總包能力,壟斷關鍵配套設備。新加坡和韓國在世界海洋工程產業鏈中的主要分工是制造、改裝和修理中高端設備。
2013年我國海工市場穩步增長,承接各類海洋工程訂單金額超過180億美元,約占世界市場份額的29.5%,比2012年提高16個百分點,超過新加坡居世界第二位。然而,與歐美等國相比,我國海洋裝備制造中低端產品比重較高,主要從事鋼結構部件的加工建造,創新能力相對較弱,在對技術要求較高的配套設備、水下設備制造領域基本空白。
在智能制造裝備方面,歐美再工業化加速全球智能制造裝備的發展,我國將成世界第一大工業機器人需求市場。
美、德、日等工業發達國家在數控機床、測控儀表和自動化設備、工業機器人等方面具有多年的技術積累,優勢明顯。后金融危機時代,美、歐等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,實質是以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為主體的新一輪產業革命。
2013年11月,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曾發布報告稱,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工業機器人市場,并預言,中國或在2016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。目前,德國kuka、日本FANUC、瑞士ABB、安川四大機器人企業都已全面進入中國市場,意大利、美國、韓國的機器人及配套企業也在布局中國市場。
江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銷售收入超萬億元
江蘇高端裝備制造業主要涉及航空航天裝備、軌道交通裝備、智能制造裝備、高端專用裝備和關鍵零部件等領域,現有列統企業近3000家,銷售收入過萬億元,整體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。
一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強。高檔全地面起重機、高空作業車等國內市場占有率排位第一;城軌和動車牽引制動系統、車輛和門系統、通信與信號控制系統、售檢票系統、內裝飾等軌道交通裝備,交流電動機、變壓器、電力電纜、光纜等新型電力設備的產量居全國首位;固體廢棄物處理設備在全國的市場占有率為44.4%,數控金屬成形機床產量占全國的41%,儀器儀表總產值占全國的40%,金屬切削工具產量占全國的75%。
二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。近年來,江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建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6家,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49家,分別占全省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總數的38.8%和41.8%,位居全省各新興產業首位。在新型航空材料制造技術、高速軌道交通車輛牽引制動技術、高速大型精密數控機床制造技術、超大型施工機械設計制造技術、智能化網絡化機器人生產線集成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,率先實現研發突破。
三是產業集聚發展效應進一步彰顯。江蘇已形成以徐工集團為龍頭的工程機械產業鏈,以南車浦鎮車輛、戚墅堰機車為龍頭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,以華恒焊接機器人、天乾科技等為龍頭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鏈等。已形成以南京、無錫、蘇州、鎮江為中心的航空裝備產業集聚區,以南京、常州為中心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聚區,以南京、常州、蘇州、揚州為中心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聚區,以徐州、常州、無錫、南京、揚州、蘇州等為中心的專用設備產業集聚區。
然而,江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仍然面臨一些挑戰。一是部分行業結構性產能過剩局面持續。通用型低端裝備供過于求,中高端裝備的研發、制造能力尚未得到有效提高,供給能力不足,大量高端裝備訂單被國外廠商壟斷。以造船為例,江蘇造船企業所建船型多以油輪、散裝船等低附加值船型為主,大型集裝箱船、液化天然氣船及海洋工程裝備等高附加值船舶的建造能力不足。
二是面臨美歐等國“再工業化”的沖擊。目前江蘇高端裝備制造業在技術創新、產品附加值等方面不具有突出優勢,一旦美歐等國制造業回流,很可能導致江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結構失衡。而且,發達國家可能由海外直接投資凈輸出國轉變為凈輸入國,吸引全球優勢資本,相對削弱江蘇對全球制造業資本的吸引力。
三是出口面臨多重挑戰,形勢難言樂觀。我國持續多年的出口高速增長引發日益劇烈的國際貿易摩擦,美歐等國采取了一系列增強出口競爭力的舉措。國內資源、運輸、勞動力價格不斷攀升,導致裝備工業產品成本上升幅度較大。西方國家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對我國技術輸出控制日趨嚴格,裝備制造產品升級受到一定影響。未來,江蘇高端裝備工業面臨營運成本高企與產品價格下跌的雙重壓力。
四是高端機床依賴進口影響綜合競爭力。我國高端機床市場95%以上被國外品牌占據,關鍵技術、核心技術高度依賴國外。目前,江蘇一些機床企業主要借用美國、德國、荷蘭、瑞士等國家的技術開展整合組裝,產業創新性較低,競爭力較弱,這種局面,最終會大幅提高高端裝備制造成本,從根本上限制了江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綜合競爭力的有效提升。
江蘇應立足優勢加快突破高端裝備制造產業
新華社智庫江蘇中心認為,江蘇應立足本省制造業基礎,瞄準全球生產體系的高端環節,加快突破高端裝備制造產業,推動工業大省轉型為工業強省。
一是促業態轉變,實現智能、服務、綠色型發展。
進一步加強信息技術與設計、制造、管理和服務的融合,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業產品創新、流程優化、軟實力建設,推進產品和裝備的數字化,使高端裝備制造真正從“制造”走向“創造”,發展智能制造;逐步分化制造業的研發設計、品牌營銷等環節,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,引導企業向客戶提供集成各種服務形態的整體解決方案,打造解決方案提供商型企業,發展服務型制造;繼續加強新產品、節能高效產品等標準的制定和修訂,研發和推廣以高效電機、節能變壓器為代表的量大面廣的通用節能機電產品,推廣發展以余熱、余壓等能量回收裝置為代表的專用節能裝置,發展綠色制造。
二是加強高、低兩端產能突破,積極應對出口壓力。
在高端技術突破方面,針對關鍵核心技術、基礎技術及工藝技術的薄弱環節,充分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、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,以及行業重點實驗室與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機構的作用。積極借助外力,尋求在美歐等高端裝備制造強國的投資機會,通過雇傭當地高水平科技人員直接參與技術研發,貼近國際前沿,建立江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國際生產體系;在低端產能消化方面,充分利用在國際高端裝備產業梯度中相對級差的優勢,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為目的,轉移在國內已失去或即將失去相應優勢的高端裝備制造業。鼓勵企業積極開拓中東、中亞、拉美、非洲、印度、巴西、俄羅斯等新興市場。
三是培養裝備產業工人,釋放緘默知識價值。
制定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人才戰略,培育一支龐大的成熟產業工人隊伍。要加強產業工人的技能培育和素質提升,推動工人從簡單操作者成長為技術集成者;籌集產業工人培養專項資金,對相關企業的產業人才培訓提供資金補貼;深化職業教育體制改革,完善產業工人培訓機制,提升培訓效果;建立完善的產業工人知識傳承機制,促使緘默知識順利傳承下去;提升產業工人的就業條件和就業環境,提高對新生代產業工人的吸引力;逐步解決外來產業工人的城市落戶、購房安家、醫療保險和子女教育等問題,吸引更多成熟的產業人才在江蘇落地生根。
四是優化特色產業集群品牌,培育骨干龍頭企業。
促進產業集群發展,支持南京、蘇州、鎮江等重點航空產業集聚區建設;支持南京、常州等重點軌道交通產業集聚區建設;支持常州、南京、蘇州、揚州、泰州、南通等重點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聚區建設;支持徐州工程機械、常州新型農用機械、泰州醫用診斷醫療儀器儀表、金湖井口石油機械、建湖采油石油機械、宜興電力電纜等一批特色產業集聚區建設;支持南京齒輪、無錫內燃機配件、常州刀具、泰州車用精鍛齒輪、昆山模具等特色產業集聚區加快發展。
大力培育骨干龍頭企業。在關系本省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綜合競爭能力的項目上,為代表性企業提供政策優惠和資源條件;支持企業對接國際產業鏈,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并購境外知名企業、研發機構和營銷網絡,將江蘇的制造能力優勢和國外品牌結合起來,促使更多江蘇企業進入世界制造第一集團軍;推動大型企業和大中型企業建立企業重點實驗室、技術中心和研發機構,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品技術開發與創新體系,在一些重點領域、重點產業、重點產品以及關鍵工藝上,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。
- 上一篇:西部地區投資出現減速,重大項目資金求解 2014/7/10
- 下一篇:寧波發布《推進寧波市鑄造行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》 2014/7/10

